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专业的股票配资网
凝心聚力研思政 一体化育人谱新篇
毕节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衔接壁垒,激活本土红色资源育人效能,近日,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毕节市教育局联合主办,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毕节市2025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举行。

会议现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春华、毕节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市各区县的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思政课教研员、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代表共1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李文彬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王春华强调,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党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是对于破解思政课学管断层、内容重复等难题,推动毕节市思政课质量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通过本次集体备课会,打破学段壁垒,整合育人资源,在交流研讨中获得新知、启迪智慧,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激发大家对思政课教学的持久热情与深入参考,让红色基因在不同学段学生心中层层递进、代代相传,推动全市思政课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李立指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抓住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建设;要进一步守正创新,不断开创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新局面。他希望,以此次集体备课为契机,深入交流研讨,深入挖掘毕节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凝结共识、凝聚力量,碰撞思想火花,备出高质量的有温度的思政课,为毕节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现场。
本次集体备课会以“学段贯通一脉相承·红色基因薪火接力”为主题,会议议程紧凑高效、内容丰富,涵盖专家主旨报告、教学展示、分组研讨、资源共享等多个环节。在专家主旨报告环节,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军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搭桥”之道作主旨报告;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思鹏围绕“马院+书院”“三四五”工作法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作主旨报告。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
教学展示环节是本次备课会的核心亮点。邀请不同学段即“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高校组”的一位思政课教师围绕“同一红色素材的分学段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展示,充分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
分组研讨中,不同学段的教师们各抒己见、优势互补,通过案例分享、思路碰撞、教案打磨,形成了各组的研讨成果,并集中进行展示,突出了成果共享。

会议现场。
经过专家评审,从全市思政课教师提交会议参评的73个教案中,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4名。其中,小学组获奖人数15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中学组获奖人数10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大学获奖人数2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毕节市教育局联合为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
闭幕式上,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高翩翩作总结讲话。她说,本次集体备课会达成了三大共识:一是明确了“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育人逻辑,各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衔接更加清晰;二是探索了红色资源“资源共享、分段适配”的转化路径,本土红色素材的育人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三是搭建了跨学段、跨区域的教研协同平台,为常态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影。
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有效破解了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后续将把会议成果融入日常教学。
下一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会议成果应用,在加快推进毕节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高校作用,积极打造红色教学资源库,推动红色基因浸润青少年成长之路专业的股票配资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文/图 谭青青、向俊峰)
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