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荣光背后,是贵州军政军民团结一心、共筑梦想的生动实践和凡人小事。这里,有一条条通向幸福的坦途,有一首首传唱深情的赞歌,有一堂堂浸润人心的课程,有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庄,有一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私募配资网,更有一条条畅通无阻的暖心通道。
“黔城双拥情”系列报道聚焦贵州军地创新实践,挖掘双拥工作中的特色案例与典型人物,从讲述“一城一特色”的双拥故事,传递“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折射出新时代贵州双拥工作的力度和温度。
“功臣村”朝阳寨因功臣辈出而得名。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双龙镇凉山社区,仅有40余户人家的朝阳寨有23人参军入伍。
“这里走出军功显赫的一等功臣赵海永,二等功、三等功十余人次……”寨中兄弟兵、父女兵、叔侄兵接力卫国戍边,共计94人次立功受奖造就朝阳寨“功臣村”的美誉。
双龙镇送兵仪式在“功臣村”举行,一等功臣赵海永(右一)现场送行。(吴雪 摄)
展开剩余73%“一人参军,全寨光荣。”朝阳寨人崇尚军人,崇军拥军情怀代代相传。追溯这深厚的情意,要从89年前的春天说起。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威宁20个乡镇,和当地老百姓建立起深挚的军民鱼水情,留下感人的红色故事。
“红军送食物、盐巴给老百姓,老百姓把自家喂养的马匹送给红军做战马……”退役军人姬正龙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在他的记忆中,院坝里火塘边,寨子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时讲得最多的就是红色故事。“土匪会抢牛、烧房子,老百姓居无定所,苦不堪言……”姬正龙记得老人们告诉他,后来解放军来剿除匪患,大家才过上了平安的好日子。朝阳寨人心存感恩,把军人看着自己的亲人一样。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81岁的朝阳寨人王佳美,精神矍铄,唱起红色歌曲一首接一首不停。《骏马奔驰保边疆》《人民海军向前进》……王佳美最喜欢教孩子们唱军歌,告诉他们军人保家卫国最光荣。在崇军拥军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王佳美的大儿子姬田文17岁走进军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朝阳寨的第一位军人。
“功臣村”文化墙双拥氛围浓
1988年,退役后的姬田文到双龙镇从事乡镇武装工作。他回到朝阳寨,给年轻人讲得最多的就是部队的故事、征兵宣传。在他的带动下,寨子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参军入伍。
一等功臣赵海永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大人们都喜欢看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孩子们自然也跟着追剧,要是有参军的大哥哥回来探亲,一定会围着听军营里的故事。“拿上一把面,拎上一瓶酒。只要有人参军,寨子里家家户户都会去祝贺。”“戴上大红花,放着震天响的鞭炮,热热闹闹将参军的青年送出寨子。”回想起那些场景,赵海永眼眸里闪动着光。对于朝阳寨人来说,送孩子们去参军就是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最真挚的拥军情。
朝阳寨高大的寨门上写着一副对联:“听党指挥参军报国红心映高原,能打胜仗卫国戍边功勋铸军魂”。寨门口建起荣誉室,陈列着朝阳寨人在军营建功立业的历程,寨子里拥军标语随处可见。
从军画讲述朝阳寨儿女建功军营的热血故事
“参加‘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时,负伤的赵海永带领团队向海拔5642米的‘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山发起冲锋,率先登顶……”“朝阳寨女兵姬蝶,在父亲当年坚守过的地方接力戍边……”村寨墙壁上,一幅幅生动的从军画讲述朝阳寨儿女建功军营的热血故事,他们是朝阳寨人的骄傲。
“我等着姑姑回来,再给我讲她戍边的故事。”11岁的姬雅琪是姬蝶的侄女,她的梦想是长大后像姑姑那样成为一名女战士。9岁的姬千航常常在从军画前驻足仰望,他最喜欢的那幅画上写着“男儿立志从军去,勇士挣得军功来”。他立志要向爸爸和寨里的兵伯伯、兵叔叔们学习,以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朝阳寨里,小孩子们看到军人就会敬军礼,他们会站军姿走队列,向军人看齐。崇军拥军的深厚情感,流淌于朝阳寨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崇军乡风激荡英雄气私募配资网,也激励着朝阳寨儿女接力从军报国立新功。
发布于:北京市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